根据码盘设计的不同,光电编码器分为两类,原理略有区别:
增量式光电编码器:
码盘上刻有均匀分布的主条纹(用于计数)和一条特殊的零位条纹(用于校准初始位置)。工作时,光敏元件输出连续脉冲,通过脉冲累加计算位移,但断电后会丢失位置信息。
为判断转动方向,通常会设置两组相差 90° 相位的光敏元件(A 相和 B 相),通过比较 A、B 相脉冲的先后顺序(如 A 相超前 B 相为正转,反之则反转)来识别方向。
绝对式光电编码器:
码盘上的条纹按 “二进制编码" 或 “格雷码" 规则排列(如每圈条纹对应wei一的编码组合),每个位置对应一组固定的明暗条纹。工作时,多个光敏元件同时读取不同位置的条纹状态,直接输出该位置的绝对编码(如 8 位二进制数),无需计数累加,断电后仍能保留位置信息。
光电编码器的本质是通过码盘转动导致的光线通断变化,将机械运动转化为可被电子系统识别的电脉冲信号。其精度由码盘条纹密度决定(条纹越多,精度越高),而光电转换的快速响应特性使其能实时反映运动状态,广泛应用于需要高精度位置和速度控制的场景(如机床、机械臂、伺服电机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