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电编码器是一种利用光电转换原理将机械位移(如旋转角度、直线位移)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,其核心是通过光线的遮挡与透射变化来识别位置或运动状态。以下是其详细工作原理:
光电编码器的工作依赖于四个关键部分的协同作用:
光源:通常为红外发光二极管(LED),提供稳定的平行光束。
码盘:与运动部件(如电机轴)同步转动的透明圆盘,表面刻有规律排列的明暗条纹(透光区与不透光区),条纹的密度决定了编码器的精度(如每圈 1024 条条纹)。
光栅(遮光盘):固定不动的薄片,与码盘条纹图案匹配,用于过滤杂光并确保光线仅通过特定区域。
光敏元件:如光电二极管或光电三极管,接收透过码盘和光栅的光线,将光信号转化为电脉冲信号。
以旋转式光电编码器(最常见类型)为例,其工作步骤如下:
光线发射:光源发出的光线垂直照射到码盘上。
码盘转动与光线调制:
当码盘随机械轴转动时,其表面的明暗条纹会交替遮挡或透射光线 ——
光信号转电信号:
光敏元件根据接收的光线强度变化(有无光线),输出对应的电信号(高电平 / 低电平)。码盘每转动一个条纹间距,光敏元件就会输出一个脉冲信号。
信号处理:
电脉冲信号经放大、整形后,传输给控制系统(如 PLC、单片机),系统通过计数脉冲数量计算位移量(如旋转角度 = 脉冲数 × 单条纹对应角度),通过脉冲频率计算速度(如转速 = 脉冲频率 / 每圈条纹数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