压差计的感压元件是直接感知并转换压力差的核心部件,其类型决定了压差计的测量原理、精度、适用场景及结构形式。根据核心工作原理,感压元件主要分为流体静力型、弹性形变型和电参数变化型三大类,每类下包含多种具体结构,适用于不同的压力介质(气体 / 液体)、压差范围及环境条件。
这类元件利用 “静止流体中,压力差与介质高度差成正比" 的原理工作,无需复杂机械或电子结构,属于最基础的感压形式,核心是 “通过流体的物理位移体现压差"。
结构:一根 U 形的透明玻璃 / 塑料 tube,内部充有特定介质(如酒精、水银、硅油等,密度根据测量范围选择),两侧管口分别连接两个测量点(高压端 P1、低压端 P2)。
工作原理:当 P1≠P2 时,两侧介质液面产生高度差 Δh,根据公式 ΔP = ρ×g×Δh(ρ 为介质密度,g 为重力加速度),通过 Δh 计算压差。
改良形式:
适用场景:实验室校准、 HVAC 风道静压测量、低压气体压差(如洁净室压差),缺点是易碎、读数依赖人工、不适用于振动环境。
这类元件的核心是具有弹性的金属 / 非金属材料,当两侧存在压差时,材料会发生可恢复的形变(如弯曲、膨胀、收缩),通过形变的大小或位移量反映压差。广泛应用于机械型压差计(如指针式),结构紧凑且可联动机械传动机构。
结构:圆形薄片(厚度 0.1-1mm),材质可选金属(铜合金、不锈钢、哈氏合金,耐高压 / 腐蚀)或非金属(橡胶、聚四氟乙烯,耐低压 / 化学介质),边缘固定,两侧分别接触高压和低压介质。
工作原理:压差作用下,膜片向低压侧弯曲,产生与压差成正比的 “挠度"(中心位移量),可直接推动指针(简单结构)或带动杠杆、齿轮组(放大位移,提升精度)。
特点:响应速度快,适用于中低压差(0-1MPa),常用于气体、液体压差测量,尤其适合需要防泄漏的场景(如密封容器压差)。
结构:由两个金属膜片(如黄铜)边缘焊接而成,形成 “中空的扁圆形盒体",盒内通常抽成真空(或充入固定压力的气体),外侧接触测量介质。
工作原理:当膜盒外侧(高压端)与内侧(低压端 / 真空)存在压差时,膜盒会膨胀或收缩,带动连接的连杆产生直线位移,进而驱动指针或记录笔。
特点:形变位移比单膜片更大,测量精度更高,适用于微低压差(0-10kPa,如风道静压、炉膛负压),缺点是耐高压能力弱,通常只用于气体测量。
结构:金属(不锈钢、磷青铜)制成的 “折叠式管状结构",类似 “可伸缩的手风琴",一端封闭,另一端开口(连接高压介质),外侧接触低压介质。
工作原理:压差推动波纹管沿轴向伸缩,产生线性位移,通过拉杆、弹簧等部件将位移转化为机械信号。
特点:位移量大(可达几十毫米),适合中高压差(10kPa-10MPa),可测量气体、液体压差,常用于工业管道、液压系统,但响应速度较慢(因伸缩行程长)。
这类元件是电子型压差计的核心,通过压差导致元件的电学参数(电容、电阻、压电效应等)变化,将物理形变转化为可测量的电信号,精度高、易实现自动化,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、自动化系统。
为了更清晰地选择适配场景,以下是不同类型感压元件的关键参数对比:
感压元件的选型本质是匹配测量需求:
若需低成本、非自动化测量(如人工巡检),优先选流体静力型(U 型管) 或弹性形变型(膜片 / 膜盒);
若需高精度、自动化控制(如工业 PLC 系统),shou选电容式电参数感压元件;
若需测量动态压差(如流体冲击、振动),则选择压阻式或压电式;
若测量介质为腐蚀性液体 / 气体,需重点关注感压元件材质(如聚四氟乙烯膜片、哈氏合金波纹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