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气采样泵的流量校准是确保采样数据准确性的关键步骤 —— 若流量存在偏差,会直接导致采集的空气体积不准,进而使最终污染物浓度计算结果(浓度 = 样品中污染物总量 / 采样体积)出现错误。校准的核心逻辑是将采样泵的实际输出流量与 “标准流量基准" 进行比对,并修正偏差,需遵循 “定期校准 + 每次采样前核查" 的原则,具体操作可按以下流程展开。
在开始校准前,需确认校准工具、环境条件和设备状态,避免外部因素影响校准精度。
标准流量计是流量校准的 “基准设备",其精度需高于被校准的采样泵(通常要求精度≤±1%),常用类型及特点如下:
注意:标准流量计需定期送计量机构检定(如每年 1 次),确保其自身精度符合要求,检定证书需在有效期内。
连接管路:选用无吸附、低阻力的软管(如硅胶管、聚四氟乙烯管),长度控制在 0.5-1m(过长会增加气流阻力);
电源:若采样泵为电池供电,需充满电;若为市电供电,确保电压稳定;
记录表格:记录校准日期、环境温湿度、采样泵型号、标准流量计型号及编号、校准前后流量值等信息;
辅助工具:皂膜流量计需准备专用皂液(或用洗洁精 + 水按 1:10 配制,确保产生均匀、稳定的皂膜)。
温度:15-30℃(温度变化会影响气体密度,若温差过大需进行体积修正);
湿度:40%-80%(湿度过高可能导致管路结露,湿度过低可能无法形成稳定皂膜);
气压:标准大气压(86-106 kPa),若在高海拔地区,需根据实际气压修正流量(可通过公式:修正后流量 = 实测流量 ×√(标准气压 / 实际气压))。
个体采样泵(流量 0.1-5 L/min)是常用的类型,其校准流程具有代表性,具体步骤如下:
按 “采样泵出气口 → 连接管路 → 标准流量计进气口" 的顺序连接(若采样泵为 “进气式",则反向连接,核心是让采样泵的气流全部流经标准流量计),确保管路接口密封(可用肥皂水涂抹接口,观察是否有气泡,避免漏气导致流量偏低)。
以传统皂膜流量计为例:
向皂膜流量计的漏斗中倒入少量皂液,轻轻挤压橡胶球,使皂膜缓慢进入计量管(确保皂膜完整、无破裂);
当皂膜下边缘到达计量管的 “起始刻度"(如 0 mL)时,立即按下秒表;
当皂膜下边缘到达 “终止刻度"(如 500 mL 或 1000 mL,根据流量选择:低流量选小体积,高流量选大体积)时,停止秒表,记录时间(t,单位:s);
按公式计算 “标准流量":
标准流量(L/min)= 计量管体积(L)× 60 / 时间(s)
例:计量管体积 0.5 L,时间 30 s,则标准流量 = 0.5×60/30=1.0 L/min;
重复上述操作 3 次,取 3 次标准流量的平均值(若 3 次结果偏差≤±1%,则视为有效;若偏差过大,需检查管路是否漏气、皂膜是否稳定)。
对比采样泵的 “显示流量" 与 “标准流量平均值":
将校准数据(环境温湿度、泵型号、标准流量计编号、校准前显示流量、标准流量平均值、校准后显示流量)填入《空气采样泵校准记录表》,并由校准人员签字确认,校准记录需留存至少 1 年(用于合规性检查)。